当个小和尚 学习新知识 管理好寺院 履行新责任——2018年国家宗教局举办“佛教寺院研讨班”的感谈
发布时间:2018-06-09 18:55:39 来源:本站整理 作者:瑞印
2018年5月28日,在省宗教局的安排下,我荣幸参加了国家宗教局举办的“佛教寺院研讨班”的学习。为期三天时间,这是在国家机构改革国家宗教局并入中央统战部后的第一次所举办的一次研讨班,意义非凡,规格很高。国家宗教局原副局长陈宗荣,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国家宗教局原一司司长王健,中国佛教协会秘书长刘威为大家授课,受益匪浅。这次的规模也是很大,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均由各自的一名宗教干部领队,各有三名僧尼参加学习,共有134名学员所组成的研讨班。学习结束在结业典礼之前,还进行了分组讨论和学员论坛。
通过这个学习,使我特别明显的感觉到,新时代的僧人很需要有新知识武装头脑,所谓“活到老,学到老”一点不虚。特别是对寺院的管理,要履行新责任,那么,就必须要以小和尚的姿态来接受新知识的学习,而不是说人老了,老和尚了,就可以不学习了。曾经赵朴初会长就说过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这次学习的内容十分丰富,也十分受用,最主要是十分重要。比如陈宗荣原副局长对新修订《宗教事务条例》所进行的详细解读,使我们更加深刻理解到了修订《条例》的重要性。虽然说以前我们也对新修订的《条例》学习过,但没有那么深刻、透彻。陈局长解读了它的重要性、它的背景情况和修订过程,对新修订的五大亮点、新修订条例的主要内容,以及贯彻实施应注意的问题都作了很详细的阐述。在有关背景情况和修订过程中谈到国际背景,说到国际宗教、民族问题必然会影响我国宗教——渗透和极端思想,我们必须要“密切跟踪、准确判断、未雨绸缪、积极应对”。谈到“文化背景”分析了三点:1、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与宗教意识的矛盾。2、普通社会事务与宗教事务的矛盾。3、我国宗教与外国宗教的矛盾。告诉我们要深刻把握——处理宗教问题的中国特色。时代背景:有窗口期:抓住机遇,做好工作。转折期:提质增效,开拓新局。复杂期:慎重对待,妥善应对。新时代,树大招风,宗教工作的国际性、政治性更强。新矛盾,信众的需求更多更高,宗教工作的标准更高,难度更大。新目标,保稳促和、凝神聚力,宗教工作的责任更大,地位更重要。这就要:正确分析形势,把准脉搏特点。适应新时代,聚焦新目标,履行新责任。政策背景:“民族宗教工作创新推进”。理论创新——中特别宗教理论。政策创新——1+7。理念创新——“导”。法制创新——修订《宗教事务条例》。举措创新——四大举措。基本原则、体制创新——统战工作领导小组。实践创新——一系列专项工作。聚焦重点,原条例已经不适应形势发展。聚焦:保障安全稳定,维护合法权益,着力引导适应。谈到修订的过程,2014年至2017年,条例修订连续四年列入国务院立法工作计划。2014年对条例实施情况进行总结和评估,召开了十周年座谈会。2015年,成立领导小组和起草工作组,正式启动修订工作。2016年6月15日,形成修订草案送审稿,提请国务院审议。2016年9月7日至10月7日,通过政府网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2017年6月14日,国务院176次常务会议通过。2017年8月26日,李克强总理签署国务院令第686号,9月7日公布。原条例77条,增加宗教院校一章(第三章)和宗教活动一章(第六章)。
新修订的《条例》有五大亮点,1、是坚持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将其法律化、制度化、规范化。2、充分体现以“导”的态度对待宗教,提高宗教工作法制化水平。3、依法保障公民宗教信仰自由,切实维护宗教界的合法权益。4、着眼解决宗教领域突出问题,有效维护国家安全与社会和谐。5、强化宗教组织职能,充分发挥宗教界的自我管理作用。当前,全国宗教活动场所现状是:有14万余处,佛教3.3万,道教0.9万,伊斯兰教3.8万,天主教0.6万,基督教6万。问题:很多出现不合法,法律地位模糊,责任关系不清,管理不规范,自我管理水平低等。陈副局长对此解读得十分详细透彻。
这次学习的另一个收获是,对商业化的界定有了具体的明了。王健司长对《关于进一步治理佛教道教商业化问题的若干意见》。分三个步骤:一、制定的背景。二、起草过程。三、主要内容。就《意见》的主要内容:(一)关于佛教道教商业化问题的界定。(二)如何治理佛教道教商业化问题。这就是要认真学习,全面理解,深刻领会,统一思想,结合实际,贯彻落实,推动佛教道教工作迈上新台阶。讲到寺院管理:1、坚持三个原则,强化依法管理。2、服从属地管理,实现自主管理。3、处理好国法与教规的关系,那就是要牢固树立法律上的观念,坚持依法管理与依教管理相结合。在法制框架内加强教规建设。
对于寺院管理,刘威秘书长作了特别详细的阐述。分三点:一、如何加强佛教自身建设。二、寺庙管理面临的挑战。三、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分析中国佛教建设的基本框架是:一个思想—人间佛教思想。人间佛教的理想境界:庄严的道场、和合的僧团、清净的净土、积极的人间教化、尽善的社会服务、融洽的外部关系、良好的社会形象。三大传统,佛教的三大优良传统:农禅并重、注重学术研究、国际友好来往。五个建设+文化建设,五个建设:信仰、道风、人才、组织、教制。信仰建设是核心,道风建设是根本,人才建设是关键,组织建设是保证,教制建设是基础,再加上文化建设是纽带。九个作用等。九个建设:参与经济建设、促进社会稳定、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弘扬传统文化、建设生态文明、提升道德素养、开展公益慈善、推动民间外交。讲到当前中国佛教面对三化问题,那就是坚持中国化方向。坚持中国化方向: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我国宗教,广泛开展“祖国观、民族观、宗教观、文化观”的四观教育;要用中华优秀文化浸润我国宗教,继承和发扬多元包容、求同存异、和谐共处的优良传统;坚持宗教中国化方略是渐进的历史过程,不能用强制的方式推进,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事制宜,要充分尊重宗教界的意愿,注意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树立法制化思维,治理商业化问题。举了从古至今的立法,从国外到国内的立法等很多的事例进行说明。说从古至今,从国外到国内都是有立法的先例。讲到寺庙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之(一)大城市的过度拥挤,世俗化的冲击;农村寺庙举步维艰,被拆迁、被侵占的危机;景区寺庙的烦恼,被承包、被经营的苦恼。之(二)人才短缺,观念滞后,管理落后。讲到寺庙的发展方向:人才聚焦(人本型寺院)、管理规范(制度型寺院)、智能运用(生态型寺院)。讲到寺庙的理想状态:传统的精神,现代的理念,古老的建筑,时尚的科技,人文的情怀,信仰的本色。告诉大家要用法律维护寺庙权益(规范场所财务监督管理),讲到“僧才是寺庙的灵魂”。最后,总结“要加强教风建设”,引用了习近平主席在一带一路讲话中三次提到佛教。举了很多事例,宗教界如何服务一带一路呢?深耕细作、注重文教、合作共事、地域特色。
我对刘威秘书长“僧才——寺庙的灵魂”这句话很有感触。如果说僧团是寺庙的灵魂,那么佛教知识是僧人的灵魂。因为文化是动力,是感应佛菩萨的原动力。因此,我想寺院的讲经说法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不仅是要念好经,更应当要能理解好经文中的含义,这样才能启动佛菩萨的感应功能。
最后进行分组讨论和学员论坛,我被分在第二组,这个组有八省一市。我也作了一个发言,与大家进行了互动交流,得到人们的响应。我除了谈学习体会外,还特别提出了商业化的问题与大家进行探讨。有多位学员都对“商业化”问题与我一样提出了疑问。比如说:做佛事收费、法会写牌位标价、法务流通处售物、收取香客的餐费问题是不是属于商业化。大家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热烈的探讨,当时就有国宗局的领导给我们进行了现场解答。说:寺院的法物、佛事牌位、香客吃饭收费等等,这些都与商业化没有直接关系,那是属于佛教的自养。王健司长在阐述商业化界定时也说:什么叫商业化?商业资本进入宗教领域,经过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以盈利为目的行为,属于商业化。对商业化问题在全国有过不少的不甚明了。大家都提出建议,希望全国各级分管宗教的领导干部也要对这个知识进行学习,也要明白商业化与佛教自养的不同含义。
这次的学习,等于是一次“洗礼”,使我感到学习的重要性。我想,我要以小和尚的姿态来进行学习新知识。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念为指导,把寺院管理好,要接受新的知识,要从新开始。通过学习产生新的理念,启发新的作为,铸造新的辉煌。三天的学习很紧张,也很辛苦,但十分受益,值!这在今后的管理上有了方向,有了目标,我一定把自己的两座寺院管理好。我相信,通过这次学习,一定会激发我新的思路,成就新的辉煌。由于前段时间出国、香港等地奔波,身体欠恙,所以这次学习时身体还不太好,到现在也还没有好利索,因此这次与大家分享只能点到为止,不能全述,希望大家能够理解!
通过这个学习,使我特别明显的感觉到,新时代的僧人很需要有新知识武装头脑,所谓“活到老,学到老”一点不虚。特别是对寺院的管理,要履行新责任,那么,就必须要以小和尚的姿态来接受新知识的学习,而不是说人老了,老和尚了,就可以不学习了。曾经赵朴初会长就说过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这次学习的内容十分丰富,也十分受用,最主要是十分重要。比如陈宗荣原副局长对新修订《宗教事务条例》所进行的详细解读,使我们更加深刻理解到了修订《条例》的重要性。虽然说以前我们也对新修订的《条例》学习过,但没有那么深刻、透彻。陈局长解读了它的重要性、它的背景情况和修订过程,对新修订的五大亮点、新修订条例的主要内容,以及贯彻实施应注意的问题都作了很详细的阐述。在有关背景情况和修订过程中谈到国际背景,说到国际宗教、民族问题必然会影响我国宗教——渗透和极端思想,我们必须要“密切跟踪、准确判断、未雨绸缪、积极应对”。谈到“文化背景”分析了三点:1、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与宗教意识的矛盾。2、普通社会事务与宗教事务的矛盾。3、我国宗教与外国宗教的矛盾。告诉我们要深刻把握——处理宗教问题的中国特色。时代背景:有窗口期:抓住机遇,做好工作。转折期:提质增效,开拓新局。复杂期:慎重对待,妥善应对。新时代,树大招风,宗教工作的国际性、政治性更强。新矛盾,信众的需求更多更高,宗教工作的标准更高,难度更大。新目标,保稳促和、凝神聚力,宗教工作的责任更大,地位更重要。这就要:正确分析形势,把准脉搏特点。适应新时代,聚焦新目标,履行新责任。政策背景:“民族宗教工作创新推进”。理论创新——中特别宗教理论。政策创新——1+7。理念创新——“导”。法制创新——修订《宗教事务条例》。举措创新——四大举措。基本原则、体制创新——统战工作领导小组。实践创新——一系列专项工作。聚焦重点,原条例已经不适应形势发展。聚焦:保障安全稳定,维护合法权益,着力引导适应。谈到修订的过程,2014年至2017年,条例修订连续四年列入国务院立法工作计划。2014年对条例实施情况进行总结和评估,召开了十周年座谈会。2015年,成立领导小组和起草工作组,正式启动修订工作。2016年6月15日,形成修订草案送审稿,提请国务院审议。2016年9月7日至10月7日,通过政府网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2017年6月14日,国务院176次常务会议通过。2017年8月26日,李克强总理签署国务院令第686号,9月7日公布。原条例77条,增加宗教院校一章(第三章)和宗教活动一章(第六章)。
新修订的《条例》有五大亮点,1、是坚持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将其法律化、制度化、规范化。2、充分体现以“导”的态度对待宗教,提高宗教工作法制化水平。3、依法保障公民宗教信仰自由,切实维护宗教界的合法权益。4、着眼解决宗教领域突出问题,有效维护国家安全与社会和谐。5、强化宗教组织职能,充分发挥宗教界的自我管理作用。当前,全国宗教活动场所现状是:有14万余处,佛教3.3万,道教0.9万,伊斯兰教3.8万,天主教0.6万,基督教6万。问题:很多出现不合法,法律地位模糊,责任关系不清,管理不规范,自我管理水平低等。陈副局长对此解读得十分详细透彻。
这次学习的另一个收获是,对商业化的界定有了具体的明了。王健司长对《关于进一步治理佛教道教商业化问题的若干意见》。分三个步骤:一、制定的背景。二、起草过程。三、主要内容。就《意见》的主要内容:(一)关于佛教道教商业化问题的界定。(二)如何治理佛教道教商业化问题。这就是要认真学习,全面理解,深刻领会,统一思想,结合实际,贯彻落实,推动佛教道教工作迈上新台阶。讲到寺院管理:1、坚持三个原则,强化依法管理。2、服从属地管理,实现自主管理。3、处理好国法与教规的关系,那就是要牢固树立法律上的观念,坚持依法管理与依教管理相结合。在法制框架内加强教规建设。
对于寺院管理,刘威秘书长作了特别详细的阐述。分三点:一、如何加强佛教自身建设。二、寺庙管理面临的挑战。三、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分析中国佛教建设的基本框架是:一个思想—人间佛教思想。人间佛教的理想境界:庄严的道场、和合的僧团、清净的净土、积极的人间教化、尽善的社会服务、融洽的外部关系、良好的社会形象。三大传统,佛教的三大优良传统:农禅并重、注重学术研究、国际友好来往。五个建设+文化建设,五个建设:信仰、道风、人才、组织、教制。信仰建设是核心,道风建设是根本,人才建设是关键,组织建设是保证,教制建设是基础,再加上文化建设是纽带。九个作用等。九个建设:参与经济建设、促进社会稳定、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弘扬传统文化、建设生态文明、提升道德素养、开展公益慈善、推动民间外交。讲到当前中国佛教面对三化问题,那就是坚持中国化方向。坚持中国化方向: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我国宗教,广泛开展“祖国观、民族观、宗教观、文化观”的四观教育;要用中华优秀文化浸润我国宗教,继承和发扬多元包容、求同存异、和谐共处的优良传统;坚持宗教中国化方略是渐进的历史过程,不能用强制的方式推进,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事制宜,要充分尊重宗教界的意愿,注意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树立法制化思维,治理商业化问题。举了从古至今的立法,从国外到国内的立法等很多的事例进行说明。说从古至今,从国外到国内都是有立法的先例。讲到寺庙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之(一)大城市的过度拥挤,世俗化的冲击;农村寺庙举步维艰,被拆迁、被侵占的危机;景区寺庙的烦恼,被承包、被经营的苦恼。之(二)人才短缺,观念滞后,管理落后。讲到寺庙的发展方向:人才聚焦(人本型寺院)、管理规范(制度型寺院)、智能运用(生态型寺院)。讲到寺庙的理想状态:传统的精神,现代的理念,古老的建筑,时尚的科技,人文的情怀,信仰的本色。告诉大家要用法律维护寺庙权益(规范场所财务监督管理),讲到“僧才是寺庙的灵魂”。最后,总结“要加强教风建设”,引用了习近平主席在一带一路讲话中三次提到佛教。举了很多事例,宗教界如何服务一带一路呢?深耕细作、注重文教、合作共事、地域特色。
我对刘威秘书长“僧才——寺庙的灵魂”这句话很有感触。如果说僧团是寺庙的灵魂,那么佛教知识是僧人的灵魂。因为文化是动力,是感应佛菩萨的原动力。因此,我想寺院的讲经说法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不仅是要念好经,更应当要能理解好经文中的含义,这样才能启动佛菩萨的感应功能。
最后进行分组讨论和学员论坛,我被分在第二组,这个组有八省一市。我也作了一个发言,与大家进行了互动交流,得到人们的响应。我除了谈学习体会外,还特别提出了商业化的问题与大家进行探讨。有多位学员都对“商业化”问题与我一样提出了疑问。比如说:做佛事收费、法会写牌位标价、法务流通处售物、收取香客的餐费问题是不是属于商业化。大家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热烈的探讨,当时就有国宗局的领导给我们进行了现场解答。说:寺院的法物、佛事牌位、香客吃饭收费等等,这些都与商业化没有直接关系,那是属于佛教的自养。王健司长在阐述商业化界定时也说:什么叫商业化?商业资本进入宗教领域,经过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以盈利为目的行为,属于商业化。对商业化问题在全国有过不少的不甚明了。大家都提出建议,希望全国各级分管宗教的领导干部也要对这个知识进行学习,也要明白商业化与佛教自养的不同含义。
这次的学习,等于是一次“洗礼”,使我感到学习的重要性。我想,我要以小和尚的姿态来进行学习新知识。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念为指导,把寺院管理好,要接受新的知识,要从新开始。通过学习产生新的理念,启发新的作为,铸造新的辉煌。三天的学习很紧张,也很辛苦,但十分受益,值!这在今后的管理上有了方向,有了目标,我一定把自己的两座寺院管理好。我相信,通过这次学习,一定会激发我新的思路,成就新的辉煌。由于前段时间出国、香港等地奔波,身体欠恙,所以这次学习时身体还不太好,到现在也还没有好利索,因此这次与大家分享只能点到为止,不能全述,希望大家能够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