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马祖洪州宗的实践探索
发布时间:2013-09-11 20:58:00 来源:本站整理 作者:江西宝华禅寺 释证通

马祖道一是中国佛教禅宗发展史上一位非常出众的人物。他是虞州龚公山宝华禅寺的开山祖师,在此驻锡达二十多年。祖师在此建立丛林,聚众说法,其后北上以洪州为中心广传禅法。祖师的后半生都在江西传法,在这块得天独厚,佛教信仰氛围浓重的土地上,亲力亲为创建数十座丛林道场,培养出以我寺禅师西堂智藏、百丈怀海、南泉普愿为代表的一大批行化一方的禅门宗师,形成了以他为首独具特色的洪州宗,其影响远播韩国、日本、越南等海内外。

本世纪初,公元二〇〇四年贫僧有幸领命重修宝华祖庭。由此有了贴近对祖师创立的洪州宗实践的机缘,从中受益匪浅,体会较深。今天在此略作浅析,与同道们共商榷。

一、主旨思想演绎生活禅

大家都知道,马祖洪州宗禅学的主旨思想就是三句话:即心即佛非心非佛平常心是道。三句话互为映衬,形成系统理论,始终不离佛教心即是佛,从心明性的教化宗旨,在当时甚为新颖、独到。

即心即佛,并非祖师首创。在他之前,六祖慧能的很多论述中都有这一理念,但未能充分普及。祖师在早期继承了六组这一思想,并在传法时更多的强调,大力弘扬。后来,祖师提出非心非佛的理念,这是祖师的独创。及至晚年,祖师又提出平常心是道的论述,进一步完善了佛教心即是佛,从心明性的教化宗旨。纵观三句话,即心是佛是使那些未能认识到自心本有佛性的人坚定修行信念。非心非佛则是避免执著于心与佛的人,不去发扬个人的主观能动精神去修养佛性的人开了方便之门。而平常心是道把修养佛性推向世俗化,教化的对象更加大众化,修性的方式更加普通,一颗平常心足够了。作为洪州宗教化思想精髓的三句话,简单明了,自成体系,更具特色。

正是由于祖师创新提出非心非佛平常心是道的理念,为心即是佛,从心明性的佛教心性论注入了新鲜血液,使人们认识到禅宗是禅在生活中无处不有,无时不在的生活禅。于是吸引了当时社会不同宗派、不同地域、不同年龄、不同阶层的都来信仰禅宗,参禅修行。据有关史料记载,当年祖师亲承弟子多达八十八人,超过了当年孔子门下贤人七十,充分证明祖师确立的禅宗思想非常成功。及至当今,不少寺院开办青年体验夏令营,企业高管禅修体验,禅修中心学修,禅修旅游等等活动,深受社会大众欢迎。长此以往,必将对当代禅宗的中兴,甚至对汉传佛教的发展都将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别具一格形象教化法

禅宗自建立起,其教化弟子的方法有别于其他宗教。在祖师之前,通常为开法普说。即是由禅师领众发心、忏悔、传法,在法堂公开说法,以期实现顿悟之目的。由于人的根器各不相同,这种大众式的普通教化,难以达到目的。既然修学人有上根上智”“根微劣智的区别,祖师便另创一套因人而宜的独特传教方法。对根器不同的僧徒,不仅用比喻、暗示、反问等语言,甚至用打、喝、形体动作或者符号、物品等,接机教化,促其警醒,达到顿悟。有的专家学者做过归纳统计,其接机教化方式不下五、六类十余种之多。这些灵活多变,生动形象,直接性的猛然醒悟,教化效果十分显著。

这种独特教化方式,有不少在千百年后的今天仍十分奏效。数年前我曾遇见一事,到今天记忆犹新。恢复宗教活动之后,各地寺院举办佛事、法会活动频繁,其筹备工作复杂,费时费力还费钱财。于是有人便想到在佛教组织内成立一个类似社会上文化公司之类的机构,统筹本地区法事活动。当他们将此想法向负责佛教组织的领导某长老提议时,长老回答,功德无量,功德无量。大家听后,便再不提及此事。这里长老并未直接回复,也没有任何批评,而提议者戛然而止,,足见长老智慧高超,提议者顿悟之快。我想这就是祖师语言暗喻教化方法。

由此,我们想到当今的佛学教育。据统计,全国仅汉传佛教开办的佛学院已达四、五十所。但其教学的方式并不生动、灵活,大多数还停留在死记硬背的灌输式自学自悟中。因此学僧从佛学院毕业后,文化进步显著,但讲经的效果、传法的能力长进不大,缺少一大批学识渊博,造诣较深,表达能力较强的讲经禅师。佛学教育的要求是双方的,对禅师而言,要像祖师那样多才多艺,有一定的理论和知识,特别要有灵活多样的教化方法。对禅僧而言,则要发挥自己主观能动性,在禅师的引导下,寻找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悟修的能力,佛教院校要多开展一些接机、论经、演讲活动,生动活泼,灵活多样,重在加深对经典的理解,启迪智力,为佛教事业的发展培养更多高高素质的僧才。

三、百丈两大贡献的久远影响

我们今天谈祖师,讲祖师的禅学思想,就不能不提到百丈怀海。怀海禅师是祖师最有影响的弟子之一,他继承和发展了祖师的禅学思想,将祖师之禅法传播的最为深远。怀海禅师传法有两项最大贡献:一是确立了农禅制度,倡导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农禅生活,实现自给自足的丛林经济。二是制定了著名的《百丈清规》,其内容涉及僧职、惩戒、起居、饮食、劳动以及教学各个方面,是禅宗丛林组织的程序和寺僧日常行事的准则。怀海禅师因此被称为中国佛教史上伟大的革命家,其两大贡献一直沿袭至今。这里仅对农禅制度的实践问题,谈一点感想。

农禅制度,就是出坡劳作,禅宗称为普请,即普遍邀请禅众劳作。这个制度规定寺院僧众,无论职位高低,都要参加集体生产劳动,比如,耕作、收获、担水、打柴、采茶之类,以求生活的自给。这个制度的确立从根本上改变了当时佛寺完全依靠官方经济的扶植和佛教徒托钵游化的丛林经济模式,以禅林自给自足的经济独立生存和发展。

现在寺院的经济来源有一些变化,有些寺院也没有田地,农禅制度还要不要坚持下去呢?在禅宗看来,农禅之风所以能盛行至今,那是因为穿衣吃饭、日常劳动都是佛法,实行农禅,可使得心境融为一体,佛法、世法打成一片,因此坚持农禅制度就是弘扬佛法。有条件的寺院,可以在田地上种茶、种菜,在山上植树造林。没有田地的可以在寺院内种花种草,美化环境。甚至可以在寺院内开辟手工作坊,比如做豆腐之类的,既可以改善生活,还可以帮助一些孤寡老人,困难户。我们在韩国参访时,釜山有一家规模很大的寺院,到处都堆满了泡菜缸,自己动手做韩国泡菜,值得我们借鉴。

 

总之,祖师创立洪州宗,并将其融入生活,推向大众,影响力非常强大。我们继承和发扬祖师的禅学思想,要重在实践中去体验,在前行中发展,正信正行,树立起当代禅僧的良好形象,促进禅宗的更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