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虚云和尚普请劳作的家风
发布时间:2013-09-11 21:37:49 来源:本站整理 作者:欧阳镇 道云

摘要:本文较全面地论述了虚云和尚的普请劳作的家风。一是规定僧众必须从事劳动的意义;二是倡导劳作方式灵活多样的模式;三是描述劳作场面生动活泼的情景;四是总结劳作收成自给有余的硕果。这种家风,为当代佛教丛林建设树立了新的模式和样板。

关键词:虚云和尚  丛林建设  普请法

 

中国近代著名高僧虚云(18401959),湖南湘乡人,俗姓萧,名古岩,字德清。他一生的修行实践与普请劳作都分不开。“农禅并重是中国佛教的优良传统之一,虚老和尚一生全力实践之。”(《虚云和尚全集》,第十一分册《追思录》下,第628页)虚云和尚主张无论是出家僧人还是在家居士,都不必脱离世俗生活,应该在日常的“运水搬柴,锄地种地”劳作中来修持,同样可以达到禅修的目的和效果。这样一方面通过劳动可以使僧人“祛除心上污染,显现自身本性光明”,另一方面也可以解决寺院的经济,对社会做出贡献。实际上,虚云和尚的这些思想是力图发扬传统佛教农禅劳作的精神,使消极避世的佛教转化为积极入世的佛教,努力在日常的生活和劳作中,建立起完善的僧格。

在江西佛教史上,唐马祖道一大寂禅师与其高足百丈怀海禅师于洪州创丛林立清规。丛林的创建,从根本上改变了禅徒多居律寺的现状;清规的制定,实行农禅并重的普请劳作,不仅强化了丛林组织形式,而且奠定了禅门的经济基础。时至今日,各大禅寺的管理体制依然参照百丈清规制定的内容执行。虚云和尚一人兼承禅宗五宗(嗣临济、曹洞二宗,远承断嗣沩仰、法眼、云门三宗),而且在实行百丈清规的普请劳作上做出了巨大成绩,他的这种家风,为当代佛教丛林建设树立了新的模式和样板。

僧众必须从事劳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虚云和尚已注意到我们国家社会环境变化的现状,告诫出家人不能再像过去那样坐受供养,必须参加劳动生产,否则,将会被社会所淘汰。虚云和尚深刻地认识到佛教要适应今后政治社会之新环境,必须要改变坐享其成的生活方式。一是要继承祖制。虚云和尚认为应当发扬百丈禅风,自力更生,从事劳动。“盖以政治变迁,经济改革,社会发展,在过去僧伽经济之来源——租息、募化、香火、经忏,皆不可复恃矣,惟‘劳动生产’固我佛祖曾率先躬行,以示方来者也。……昔百丈祖师创制,‘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又古德称‘诸方说禅浩浩地,争如我这里种地博饭吃’,公可谓能继述也。”(《虚云和尚全集》,第九分册《传记资料》,第420421页)只有“致力开荒生产,于国家庶尽少分力量,亦不失祖师门风。”(《虚云和尚全集》,第三分册《书信》,第156页)二是要自食其力。他指出:“今后本寺僧众,有愿办实业者,山场则多种树木,田地则自行垦植,自食其力,以免外界口实,而杜弊端于无穷。”(《虚云和尚全集》,第六分册《规约》,第7页)所以在虚云禅师诸多开示中,我们屡屡看到有关从事农田劳作的嘱咐,如云:“现在时移事易,佛弟子也和世人一样为衣食住而繁忙,耕田插秧一天到晚泡在水里,不泡就没有得食”(《虚云和尚全集》,第二分册《开示》,第208页),“当家说过,今早不出坡,我还叫出坡,……现在春雨土松,若不趁此时候多辛苦一点,请问下半年吃什么呢?”(《虚云和尚全集》,第二分册《开示》,第226227页)。三是要自给自足。“公上追百丈芳型,近察社会环境,深知今后佛教,要不被淘汰,僧伽经济必须在‘劳动生产’之条件下,自给自足,以谋解决,始克有济。”(《虚云和尚全集》,第三分册《书信》,第156页)虚云和尚为适应新的时代要求,开发荒地,在云门山建立云门山大觉农场,以“弥补本寺粮食之不足,且达到人人劳动、自给自足之目的,用以维护祖庭为宗旨”,(《虚云和尚全集》,第六分册《规约》,第36以后虚云和尚在书信中也经常提到僧众要自给自足的需求,诸如“于道粮艰难中,大众戮力开田建屋,热心劳动,垦荒已百数十亩,亟求自给。”(《虚云和尚全集》,第三分册《书信》,第101页)“本寺山高水寒,生活艰苦,粮食困难,寺中全赖自耕而食。今冬来人,尚需另开荒田,以求粮食自给。“(《虚云和尚全集》,第三分册《书信》,第161页)

劳作方式灵活多样  虚云和尚行菩萨愿力,清修苦行,每中兴一寺,必先结茅而居,发扬佛教优良传统,艰苦创业,实行“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普请法。在实行普请中,虽然规定僧众都要一律参加生产劳动,但是虚云和尚却根据具体情况,开展有针对性的劳作方式。       

他首先是亲率僧众参加劳作。有关的记载较多,如虚云和尚“以百岁高龄,亲率僧众,披荆斩棘,填土筑堤,自烧砖瓦,再造殿堂。”(《虚云和尚全集》,第八分册《传记资料》,第203204页)“公(指虚云)于改定山向后,亲率学人工匠,芟除荆棘,砍伐树木,掘土搬石,凿山开渠,高者平之,低者填之,窄者宽之,缺者补之。”(《虚云和尚全集》,第九分册《传记资料》,第425页)虚云和尚身体好时,其劳作的成果皆超过一般的僧众。虚云和尚“出坡搬柴,恒兼人一倍,灌园种菜,皆先于人,而言动颇与人异。”(《虚云和尚全集》,第八分册《传记资料》,第8页)“公在禅堂,除自己研习及参究外,至殿堂、坐香、耕牧、搬运、灌种、斫柴,种种工作,倍于常人,不辞劳苦,众皆赞仰。”(《虚云和尚全集》,第八分册《传记资料》,第24页)虚云和尚即使身体差时,仍坚持到出坡现场去指导僧众的劳作。“承关注,朽体甚衰,山上开田修造,一众辛劳;云出坡劳力已不能,亦未可独闲,略加指点而已。”(《虚云和尚全集》,第三分册《书信》,第115页)

二是规定可免参加垦种的僧众。他在《农场组织简章》中这样规定的:“凡在本寺长住之僧众,除总副管理、监植可免垦种工作,及年在六十以上,体格衰弱、确不能任劳者,酌量派遣其他任务外,其余均须一律参加垦种工作。……惟临时挂单,及年在十五龄以下者,不在此限。”(《虚云和尚全集》,第六分册《规约》,第36页)

三是劳作与说法相配合。虚云和尚善于把自己要表达的思想与劳作实践相配合,为了启发僧众发心修学大乘,他用了这样的比喻:“修道如栽田,谷子变秧,插秧成稻,割稻得米,煮米成饭。佛性如种子,众生本性与佛无异,自心是佛,故曰佛性。这种子与秧稻米饭相隔很远,不要以为很远,就不相信这种子全成饭。成佛所以要先有信心,即把种子放在田里,等它发芽变秧,这时间又怕焦芽败种,错过时光,就是说修行要学大乘,勿误入小乘耽误前途。插了秧以后要锄草,等于修道要除习气毛病,把七情六欲、十缠十使、三毒十恶,一切无明烦恼都除净,智种灵苗,就顺利长成,以至结果。”(《虚云和尚全集》,第二分册《开示》,第209页)为了讲明因果的道理,他开示说:“今天为佛寺挑的是泥砖,明天受的果报是金砖。”(《虚云和尚全集》,第二分册《开示》,第431页)“修因感果如种田,水养禾苗,如智水润心田。能念念在道,则处处都是道场。善用心者,心田不长无明草,处处常开智慧花。”(《虚云和尚全集》,第二分册《开示》,第221页)为了僧众更好地修学佛法,他指出:“要在四威仪中,以戒定慧三学,除贪嗔痴三毒,收摄六根如牧牛一样,不许它犯人苗稼。”(《虚云和尚全集》,第二分册《开示》,第209页)为了僧众劳作达到较好的效果,他劝告说:“你且先在常住发发心吧,参加一些生产劳动。如今新社会的僧人,更要本着百丈禅师的禅风,一日不作,一日不食。这样很好,既能调润色身,又能增长慧命。”(《虚云和尚全集》,第二分册《开示》,第424页)

四是禅修与劳作相结合。在虚云和尚看来,参禅的方法很多,“禅堂打坐”只是一种方法,更多的方式是在日常生活中,在日常的劳动工作中。他在《参禅法要》中指出:“平常日用,皆在道中行,哪里不是道场?本用不着什么禅堂,也不是坐才是禅的。所谓禅堂,所谓坐禅,不过为我等末世障深慧浅的众生而设。”(《虚云和尚全集》,第二分册《开示》,第58页)他认为参禅不一定靠打坐,也不是只有打坐才是禅,参禅可以贯彻在日常生活中,只要你牢记参禅之目的,处处都可以是道场。道在日用寻常中,所以“作务不碍参禅,参禅无妨作务”, 实际上,虚云和尚打破了传统禅修的模式,提倡参禅生活化,把参禅与平时的生活、劳动结合起来,使禅修活动贯穿于日常的生活中。1955年,虚云在一次农场插秧时先引用高峰老插秧偈曰:手执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然后阐述道:“佛法非同异,千灯共一光,你们今日插秧,道就在你手上。坐卧是道,插秧是道,低头是回光返照。水清见天,心清就见性天。”(《虚云和尚全集》,第七分册《虚云法师年谱》,第215页)。虚云和尚进一步指出:“运水搬柴,锄田种地,乃至穿衣食饭,都是修行佛法。”在劳作中同样可以修持。劳动不忘修持,修持不忘劳动,二者是可以兼行并进的。(《虚云和尚全集》,第九分册《传记资料》,第318页)同时也告诫僧众“不要只知忙于插秧,就把修行扔到一边为要!”(《虚云和尚全集》,第七分册《虚云法师年谱》,第217页)

劳作场面生动活泼   反映劳作场面的情景集中表现在《虚云和尚全集》的《诗偈》中。

如种地的景象,“薄田几亩,耕牛一只。种子下地,便是收时。一声雷响,带雨耘耕。禾苗挺实,大获丰收。南亩种罢,锄头高挂。岂敢自享,兼奉天下。种尽残田,簑笠两闲。闲过邻家,论说丰年。”(《虚云和尚全集》,第五分册《诗偈》,第132133页)如采茶采椒的场景,“山中忙碌有生涯,采罢山椒又采茶。此外别无玄妙事,春风一夜长灵芽。”(《虚云和尚全集》,第五分册《诗偈》,第41页)“信手扳来那一枝,津津恶辣浑无私。锋芒更比锥头利,触着虚空负痛时。昔年曾到无锥地,今日无端忽遇锥。伸手轻轻才摸着,一声阿喇自相委。”(《虚云和尚全集》,第五分册《诗偈》,第189页)如建庙的现场,“教令耕耘,但莫休歇。搬砖弄斧,针灸透穴。“(《虚云和尚全集》,第五分册《诗偈》,第108页)“挑雪填井无休歇,龟毛作柱建丛林。“(《虚云和尚全集》,第五分册《诗偈》,第111页)劳作繁忙时期,僧众为了“现在进行山区建设,展开生产跃进,僧众忙碌,作务冗繁,故对佛像开光、传戒及小辰各项,均不举行。”(《虚云和尚全集》,第三分册《书信》,第51页)

劳作收成自给有余  农禅并举的劳作方式切实解决了当时寺院存在的经济问题,也为日后丛林实现自给自足提供了经验。虚云和尚一身作则,亲率僧众垦植,发扬了百丈“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之遗风,僧众的劳作收成达到了自给自足的程度。在虚云和尚所写的书信中有许多表述。如“一众农禅作务稍忙,自给生活,日有进步。”(《虚云和尚全集》,第三分册《书信》,第154页)“山中农禅生涯,自给丰足。兹复每亩增收粮谷一百六十斤,堪慰远念。”(《虚云和尚全集》,第三分册《书信》,第51页)“幸近年来,年产稻谷杂粮以及蔬菜之类,不下二十余万斤,聊以自给。”(《虚云和尚全集》,第三分册《书信》,第159页)在虚云和尚和的《传记资料》中也有诸多记载。虚云和尚在云门时,“寺前放生池下有十多亩水田,农场一片旱地有二三十亩,水田有十亩左右,云门亭有五六亩水田,共计田四十多亩,每人平均有一亩多。每年种有花生五六亩,一亩能收干花生三百斤。一百斤花生能榨三十斤油,到一六街冰江渡去榨。这样,每年自种的花生油基本可以自给,粮食也自耕自食有余。还种有芝麻、眉豆、木薯等杂粮。农闲时,到桂花潭山上砍些杂柴,挑到乳源街上去卖,可以换回盐、茶、豆腐等物。”(《虚云和尚全集》,第九分册《传记资料》,第356页)尤其是在云居山时,“一九五六年,真如寺僧伽农场林队在虚云的安排下,僧众同甘共苦,劳作不息,也取得了较好的收成。到年底为止,共开出水田一百八十余亩,旱地七十余亩。这一年,共收获稻谷四万五千多斤,杂粮两万六千多斤。同时,造林营林数百亩,所出产的竹器、茶叶、银杏、笋干等也得到了较为可观的经济收入。这样,使寺中百余僧众的生活自给程度得到了较大的提高。”(《虚云和尚全集》,第九分册《传记资料》,第308页)并于“本年(指1956年)春夏间,住众达二千指,其中有专门建造人才、有农林学者,所以一切工程、一切耕植,收效宏速。”(《虚云和尚全集》,第九分册《传记资料》,第265页)第二年,也就是一九五七年,“在这一年里,真如寺在农林生产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丰收,继续开田垦荒,精耕细作,单水稻亩产就比前一年增产一百多斤,总产量达六万多斤。同时,还在寺内外大量种茶栽树,其中如滇松、川楠木及各类果树,就种了数千株。”(《虚云和尚全集》,第九分册《传记资料》,第267页)

虚云和尚提倡的普请劳作方式受到教内外的高度评价。在教内,有这样的叙述:“虚老率领我们光大百丈祖师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之家风,今天得到进一步发展,云居山祖师道场以道风正、规矩严、农禅好,得到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居士的高度评价,誉之为全国样板丛林。”(《虚云和尚全集》.第十一分册《追思录》下,第628页)在学界,有如此评价:“今天的云居真如寺、云门大觉寺尚保持虚云所制定的农禅并举之制,云居山的农林生产,尤为国内佛教界农产结合之模范。”(陈兵,邓子美:《二十世纪中国佛教》,民族出版社,2000年,第285页)实行普请劳作,由于基本解决了民国时期寺院的制度腐败和经济匮乏的状况,使寺院能够在乱世中恢复且发展,实现僧团的自立和自我保护,同时也为将来和谐僧团的建设提供了基本条件。虚云和尚为此曾自述道:“云乃遵百丈清规,严肃纲纪,一粥一饭,持午因时,一步一趋,悉守仪范,为真佛子,乃可保丛林于久远也。”(《虚云和尚全集》.第七分册《虚云和尚年谱》,第191页)

 

 

(作者 欧阳镇 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研究员、博士

道云  江西省佛教协会秘书长)